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1998)法釋13號《關于會計師事務所為企業(yè)出具虛假驗資證明應如何承擔責任問題的批復》(下稱《批復》),制定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規(guī)定,而該款系對侵權民事責任的原則規(guī)定,顯然,《批復》是將驗資機構承擔責任的性質定為侵權責任。因此,確定驗資機構承擔虛假驗資責任的條件須符合侵權責任的四個構成要件,即:驗資機構存在出具虛假驗資報告的違法行為;債權人有利益損害的結果;驗資機構對出具虛假驗資報告存在過錯;債權人損害結果與出具虛假驗資報告違法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前兩項要件較容易把握,筆者僅就后兩項要件作具體分析。
關于驗資機構對出具虛假驗資報告的過錯要件,應理解為故意和過失兩種情形,要特別說明的是,過失包括應當預見而未預見或已經預見而輕信可以避免,均為應當履行的注意義務。在判斷驗資機構有無過失時,尤其要注意把握行為的時間性,就是說,驗資機構的驗資行為是以行為發(fā)生之時所存在的驗資規(guī)范性文件為依據,因為法律規(guī)范有不斷完善的過程,對注意義務的認識程度也有不斷提高的過程。若以后時的認識標準來判斷當時的行為,會不合理地加重驗資機構的注意義務。正如本案興華實業(yè)公司的驗資行為發(fā)生在1995年,當時對驗資機構的驗資責任并無十分明確的規(guī)定,驗資機構對其應履行的注意義務則有一定的認識局限性,故北侖會計師事務所是否適當履行了驗資責任,應在當時的法規(guī)背景下予以考察。
關于債權人損害結果與出具虛假驗資報告違法行為之間因果關系的要件,我們認為,即使驗資單位出具了虛假的驗資報告,也并非必然地對被驗資企業(yè)的債權人造成影響。只有當債權人基于對被驗資企業(yè)注冊資金的信任而與之發(fā)生業(yè)務往來,虛假驗資報告又使得債權人對驗資企業(yè)經濟實力信賴落空的情形下,債權人的損失與虛假驗資行為之間才具有因果關系。2002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金融機構為企業(yè)出具不實或者虛假驗資報告資金證明如何承擔民事責任問題的通知》第一條也明確了驗資機構承擔責任的條件之一是“相關當事人使用虛假驗資報告或者資金證明,與該企業(yè)進行經濟往來而受到損失的”。因此, 若忽視“信賴”這一判定因果關系的基礎,容易將正常商業(yè)風險所造成的損失,不合理地強加于驗資機構頭上。所以,只有同時具備上述四個構成要件,才能確定驗資機構的虛假驗資責任。